媒体聚焦 >> 正文
网易新闻:黄淮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推出培养新模式 融出发展新天地
发布人:   信息来源:   日期:2022-06-01 08:34:20    打印本文


    高等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如何把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做专做精做强,培养既掌握新技术、新信息,又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国际化观念的应用型人才?黄淮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在2020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河南省一本招生资格后,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五大职能,以“四个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融出人才培养新天地。

    产教融合,搭建实践平台。5月29日下午,被河南日报以《青春之光闪耀在追梦路上》为题进行专题报道的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梅家晨走进创新创业学院的工作室,沉浸在自己的科创天地。梅家晨与科创的结缘始于大一的创新创意课,在老师的指导下,他大一便斩获第十三届蓝桥杯电子类省级二等奖;带领“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团队入选河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申报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三项;通过淘宝和跨境电商,开发制造的6款电子产品销往欧洲、南美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销量近4000套。这是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按照以产促教、以教促产的工作思路,使产业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使教学成果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实现产业和教学优势互补的一个缩影。该院教师带领学生成立“产教融合工作小组”和“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使教学融入企业生产环节,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同时,依托华为等11家知名企业,构建了校内实验室、校外实习基地和校企联合研发中心的“三位一体”实践教学平台,搭建了专业与产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与生产、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对接的“四对接”人才培养平台。

    科教融合,加快成果转化。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黄浩兰、范保文、严志伟三位同学来说,加入由老师带领的科研攻关团队,犹如打开了一扇通往科技新世界的窗子。他们2021年参与到由朱玉祥、张瑜、张俊明三位博士组建的三维人脸建模科研攻关团队,能够高效准确地还原脸部细节与表情特征,研究成果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此基础上,团队老师将3D打印技术与人脸三维建模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并将其应用于医学领域,目前正在进行相应的成果转化。将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健全“科教融合”育人体系是该院的重要目标。该院将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寓教于研、以研促教,实施优秀科研成果进课堂、进项目、进毕业设计、进学生竞赛,以科研带动教学。同时构建了“科研平台+项目驱动+成果转化”的产学研平台,推动学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将学科竞赛与学生创新创业纳入师生协同科研体系,以赛促教,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

    校企融合,实现“抱团”发展。智慧城市怎么样?西平县里望一望。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根据驻马店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的要求,选准智慧照明这一关键入口,在西平打造出了“城市智慧照明”示范基地。设计出了能够挂载交通状况监控、公共安全监控、气象监测、环境监测、显示屏、充电桩、通讯基站等设备的智慧灯杆,由河南省鼎力杆塔股份有限公司进行生产和销售——这是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校企融合、“抱团”发展的一个典型案例。近年来,该学院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双主体”培养,构建了通识、学科、专业、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模块+平台”特色化应用型课程体系,形成了“知识学习+实践锻炼+基地就业”的实践教学新生态,借助校内实训平台模拟企业项目实践,通过企业产品生产开发校内课程案例资源。同时,外聘企业行业教师进课堂、上讲台,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学科交叉融合,合理优化课程。如何提升学生的专业技术和综合应用能力?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基于新工科人才培养理念,打造学科交叉融合型课程体系,打破纵向院、系、专业的现有体制格局,通过科学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之间的有机共融。学院制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方案,合理优化必修课和选修课程,通过选课制度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以课程群形式整合相关课程,建立交叉课程教学体系;以省市级重点实验室的开放课题项目为纽带,融合各类学科竞赛,构建学科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平台,打破院系界限和学科壁垒。先后设立跨专业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课程,跨行业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等合作共建了“工业4.0”创新实验平台、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华为网络学院等产学研平台,筑牢新工科人才培养基础。

    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把学科建设放在突出位置,聚焦一流专业建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和硕士点建设等重点工作,持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先后获教育部应用型课程建设一等奖1项,河南省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2项,河南省教师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该院培养的学生先后获全国电子设计大赛国家二等奖2项,河南省一等奖10项、二等奖18项、三等奖40项;在蓝桥杯全国软件设计大赛中获国家三等奖7项、优秀奖2项,河南省一等奖12项、二等奖20项、三等奖37项;获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获河南省ACM竞赛金奖2项、银奖12项、铜奖16项;获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省特等奖3项、一等奖5项、二等奖9项,在全面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新征程上交出了奋斗新答卷。

核发:宣传部 收藏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