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 正文
关于开展第一次教育教学会议主题报告.....--
发布人:办公室   信息来源:   日期:2007-10-16 10:30:49    打印本文

 

关于开展第一次教育教学会议主题报告讨论的

通    知

 

学校各部门:

黄淮学院第一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的主题报告的第一稿曾经于2007810——825在全校范围内进行了第一轮意见征集。之后,在充分吸收学校领导、教学系(院)、督导委员和广大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完成了第二稿。9月底,学校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对第二稿提出了新的修订意见,是为第三稿。为了更加充分地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员工以主人公的精神参与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学校要求:

1、学校各部门,尤其是各教学系(院),1016下午于完成学习十七大报告的前提下,结合十七大报告中的有关精神,从我校实际出发,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和讨论我校教育教学会议主题报告(第三稿)的内容,并做好讨论记录。

21018下午230,学校将召开针对主题报告(第三稿)的专题讨论会,要求每位系主任将本部门的讨论意见和建议在讨论会上作详细交流,并上交文字材料。

31023下午,学校将组织全体教职工认真学习和讨论我校教育教学会议主题报告(第四稿)的内容,并做好讨论记录;随后召开针对主题报告第四稿的专题讨论会,具体要求同上,时间另行通知。 

                     

                    

    黄淮学院第一次教育教学会议筹备委员会

 

                     20071016

 

 

附件:

夯实基础 凝聚特色

切实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

 

——在黄淮学院第一次教育教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第三稿)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

黄淮学院合并组建以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和关怀支持下,全校教职员工认真贯彻全国和河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建立合格本科高校这个主旋律,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规范教学秩序,严格教学管理,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扎扎实实做好“埋石头、划跑道、建高地、种大树”的奠基性工作,在资源整合、队伍建设、办学条件、专业设置、学科发展、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本次教学工作会议的任务,就是总结经验,统一思想,进一步明确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努力推动我校教学工作再上新的台阶。现在我向大会做教学工作报告,请大家讨论。

一、升本以来的教学工作回顾

20045月,黄淮学院经教育部批准正式成立,学校实现了提升办学层次的历史性突破,迈入了本科办学的发展阶段。20051月,首届领导班子组建。新班子成立以来,迅速整合了教学资源,构建了规范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运行机制,确立了“抓住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加强三项建设,完善四个机制”的教学工作思路,在教学建设、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扎实的工作,并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和新的成效。三年来,学校实现了实质融合,推进了科学管理,促进了和谐发展。三年三个主题,三年三个台阶,学校步入了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办学规模持续扩大

三年来,在全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增长幅度放缓的形势下,经过积极努力,我校较同类院校争取了更多的招生计划,保持了在校生规模快速增长的势头。2005年实现招生5300人,比上年增长23%,在校生规模比上年增长20%;2006年实现招生6133人,比上年增长15.7%,在校生规模比上年增长13.9%;2007年实现招生5664人,目前报到率为71.6%,比前两年增长了1个百分点,尤其是国际合作办学专业的报到率比2006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目前全日制普通在校生规模比升本之初增长了     %。

(二)学科与专业建设成效显著

2004年的6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学校大力加强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积极创建本科专业,调整和改造专科专业。目前,我校29个本科专业已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齐全、以工科和商科为发展方向的专业培养体系。

学校高度重视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和完善工作,经过充分的准备和酝酿,20064月,正式启动了黄淮学院本科培养方案制定工作。通过大家的辛勤努力,目前,具有黄淮学院特色的《黄淮学院本科培养方案》及相关的附属工程基本结束。《黄淮学院本科培养方案》是学校的“宪法”,是保证教学质量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是符合我校实际的创新性成果,为建立规范的教学工作体系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三)初步构建了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

一是以实质融合为前提,结合学校实际情况,按照本科院校模式,对全院的机构设置进行了调整,健全了“院系两级管理,以系为主”的管理体系,教学管理重心下移,扩大了教学系(院)的自主权,明确了工作权限和职责,规范了工作程序,为科学管理打下了基础。二是健全了教学管理制度,制定并出台了以《黄淮学院教学工作规程》为核心的61种教学管理规章制度。这些制度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实施,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规范有序的运行。三是初步建立了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机制,坚持实行教学质量检查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干部听课制度、教学信息员制度等,进一步强化了教学人员的质量意识,收到了明显成效。四是广泛开展优质教学大奖赛活动,注重过程、突出实效,对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师资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一是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实施“三五”人才工程。三年来,我校共培养和引进博士研究生5人,硕士研究生138人;17名教师正在攻读博士学位,213名教师在攻读硕士学位。二是借他山之石为我所用。学校出台了《黄淮学院外聘教师暂行规定》,先后引进11位知名高校的优秀教师到我校承担本科专业教学任务,聘请国内外30多位专家、学者担任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三是广泛开展学术交流。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学院讲学60多场次,使广大师生员工开阔了视野,转变了观念,提升了办学理念。四是加强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实行了课程和人员整合,确保优秀教师上讲台,最大限度的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秀的教学资源。五是注重对在职教师的技能培训,举办了教师英语培训班和课件制作培训班,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我校师资队伍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更加优良。

(五)教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在经费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在资金投入上向教学倾斜,优先改善教学条件。2005年和2006年的教学投入分别占当年总收入的18%18.7%,基本上保证了一线教学的急需。学校加强了实验室建设,新建了苹果机房、DSP系统实验室和汽车实验室,增加实验仪器设备近千万元;完成了数字化校园建设一期工程;新建了1栋教学楼、4栋学生公寓、1座学生餐厅、1座体育场,启动了新图书馆建设工程。教学硬件设施得到明显改善。

(六)校风建设呈现新气象

学校坚持通过严肃教学纪律,规范教学行为,加强师德建设,来树立良好的教风;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严格学生管理,来树立良好的学风;通过加强作风建设,强化本科意识、大学意识、国际意识,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学术氛围和文化氛围,来树立良好的校风。现在,全体师生员工团结协作,奋发有为,在各自的岗位上努力开展工作和学习,共同为开创黄淮学院美好的明天而奋斗,“讲政治、议大事;讲团结,树形象;讲稳定,促发展;讲学术,树正气”优良校风正在逐步形成。与此相应,学校的教风、学风和考风建设也呈现出良性的发展势头。

(七)国际合作办学成就突出

按照“总体上水平,单项创一流”的工作要求,我们把开展国际合作办学作为推动学校快速发展突破口,确立了“开放式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国际化合作牵手世界知名高校”的办学思路。20054月,经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河南省第一个国际软件工程学院在我校获准成立。随后,我们先后与英国威尔士大学、印度迈索尔大学成功开展了合作培养项目,并于当年招生800多人,在合作办学方面,我们走在了全省高校的前列。三年来,我校合作办学项目开展顺利,引进了国外知名高校的教学计划、培养方案和全英教学模式,举办了一批高质量的商科和软件工程专业,教学质量得到国际名校的认可,实现了学分对接,并有1名学生已提前进入国外大学学习。随着国际合作办学的扩大和深入,我们与外方还就教师交流、学生互换和汉语教学输出等达成协议,进一步拓宽了合作领域。目前,我校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在校生共2113人,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比较突出的。国际合作办学正日益形成我们学校具有个性化特色的优势项目,它不仅为学院带来了效益,带来了声誉,也带来了责任和义务,使我校的办学特色日见鲜明。

(八)办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稳步上升

学校不断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和实施了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实施方案,把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纳入学分制管理体系,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学生社团活动及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了一批实习实训基地,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人才培养质量也切实得到了提高。在省大学生艺术节、省大学生科技制作大赛以及省大运会等活动中,我校学生均有良好的表现;用人单位对我校的毕业生也给与了足够的认可,2005年以来我校毕业生就业率均达到91%以上,基本实现了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在回顾工作、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与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相比,我们的教学工作还存在许多问题;与国内先进的院校相比,我们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我校教学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思想上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仍有待于提高,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还需要进一步牢固地树立起来;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部分教学资源依然紧张;师资队伍数量和质量与学校规模发展的速度不相适应;部分专业,尤其是新建的一些本科专业实力较弱,特色不突出,办学水平、人才培养质量还需极大提高;教学评估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照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无论是在硬件上还是在和软件上,都还有许多方面与评估指标有明显差距。在全国高等教育事业竞争激烈的当今,大浪淘沙,不进则退。我们要生存,就不能满足现状、裹足不前;我们要发展,就必须承认差距、迎头赶上。

二、当前我校教学工作的目标和要求

根据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结合学校实际,我们的近期目标是:到2010年,本科专业达到40个,全日制普通在校生规模接近2万人,成人教育在学人数达到6000人;专任教师达到900人,引进和培养100名有较高水平和发展前途的学科带头人;校舍面积、图书资料、教学仪器设备基本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的指标要求,主要教学质量指标位于同类高校前列;国家级科研项目有重点突破,省级科研项目及经费数量有大幅度提高;形成不同层次的学科团队,科研成果和科研经费的数量与2004年底相比翻一番,把学校建成一所特色鲜明的合格本科高校。中长期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以工科和商科为主体的教学研究型大学。

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我们应在把握现状的前提下,首先对建设合格本科的办学定位有一个基本的内涵思考。这也是今后几年里我们对学院工作的基本思考:

——在办学层次上,一是以本科教育为主体,适量发展社会紧缺的专科教育,协调发展成人教育,形成满足地方经济和特色产业经济发展需要的、合理的层次结构;二是以自主办学为主,走开放式、国际化的办学道路。

——在学科建设上,按照“规模与结构协调、质量与效益并重”的原则制定学科发展规划,保留原有的优势学科和特色专业,增设社会效益好、就业门路广的新兴专业;调整和改造既无生源又无效益的传统专业。

——在服务定位上,立足地方、面向全省、辐射中原、走向全国,积极为地方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人才,不断扩大我们的影响力,以服务求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以特色求生存,逐步形成黄淮学院的特色和优势。

——在培养目标上,以培养面向企事业单位的应用型专业人才为主要目标,使毕业生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特点,富有创业、创造和创新精神。

——在培养模式上,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为主导,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力求打造出具有黄淮学院特色的人才品牌。

目前,学院已顺利高效地完成了实质合并过程,各项规章制度已建立,各项工作已理出思路,处在认真抓落实、抓内涵建设、抓和谐发展的时期。当前,我校教学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软件与硬件并重,结构与效益同行,规模与质量统一。基本思路是:抓住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加强三项建设,建立四个机制,历经五年努力,实现内涵升本,并位次前移。具体说来,第一,抓住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这条主线,部署一切教育教学工作。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工作才能有的放矢,才能有条不紊,才能事半功倍。第二,突出两个重点。一个是规模,一个是结构。第三,加强三项建设。一是条件建设,二是队伍建设,三是制度建设。第四,建立四个机制。一是建立教学质量的保障机制,二是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三是建立教学质量检查机制,四是建立教学质量校内评估机制。

三、今后五年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优化师资队伍  实施人才工程

教育大计,师资为根。要坚持以人为本,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和环境,到2010年完成50名博士、50名教授、500名硕士的“三五”人才工程。第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以大胸怀、大魄力、高待遇,广纳天下英才,占领人才高地;第二,加快职称评审工作速度。要认识到职称晋升不仅是个人问题,还是关系到学院生存与发展的大问题。每位专业技术人员都要提前对照条件,积极做好准备,及时申报职称。第三,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校外、校内的学习,一是切实提高业务水平,二是取得研究生学历或学位。第四,加强师德建设,按照政治合格、品质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朝气的要求打造教师队伍。第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多渠道提高教师的学历和职称层次,有计划调整教师的年龄和学缘结构,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力求建成一支以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和创新团队为主体,知识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都比较合理、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师资队伍。

(二)建立监控体系 实施量化管理

建立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手段,对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规范化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意义重大。两年来,我们的教学督导委员会一直兢兢业业的开展工作,成效显著;各种教学管理文件已经汇编成册;正在发挥着应有的作用;《黄淮学院教学工作目标管理条例》也已几易其稿、基本成型;期中教学质量检查机制对教风、学风、考风和校风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要进一步完善;随着数字化校园的应用,我们的评教机制也将更能反映一线教学的真实状况,更加合理,更加科学。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进一步的工作,

1、建立多渠道的教学信息收集和反馈体制,加强教学信息的管理,及时统计、科学分析、有效落实,充分发挥教学信息的作用,提高教学管理工作效益。日常教学管理要在经常化上做文章,进一步实现教学管理的实效化、

2、构建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包括评教、评管、评学三个方面,每一个方面都要出台相应的评估细则。评教,包含教师教学质量评估、课程教学评估,在评估中我们要突出“三化”:一是评估主体要多元化,二是评估内容要全程化,三是评估管理要动态化。评管,即院(系)教学工作评估,通过对院(系)教学管理环节进行综合评价,评出优秀管理单位,挂牌表彰,激励管理的积极性。评学,即对学生学习状态评估,通过对一些可比性课程、重要教学环节等进行比较评价,检验学生学习效果教师教学质量及院(系)管理工作水平。

3、建立合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教学质量的监控是一个与多种因素相关的复杂系统工程,为了使其发挥高效能、指挥棒的作用,必须建立相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一是要严肃教学纪律,查处教学事故。二是要实施教师年度考评制度,明确教学工作的奖罚规定,奖优罚劣;把综合评估结果与晋资晋升、评优评奖结合起来,在申报职称时,实行教学监督的一票否决制。

4、结合本科评估体系,强化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创新人才,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一方面,学院目前存在着实习设备和实验经费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存在实践教学管理环节松散的问题;二者共同导致了实践教学质量得不到充分保障的后果。因此,在现有条件下要最大程度地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把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评估体系,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就显得非常及时而必要。

  (三)建设精品课程  凝聚学科特色

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基础。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材等特点的示范课程。

首先,我们要认真评选校级精品课程。目前,我们已经有8个专业的8门课程被评定为校级精品课程,对这些课程,在队伍建设、设备投入等方面要体现出明显的政策倾斜,加大力度,明确要求,实施培育;力争到2010年实现省级精品课程零的突破。其次,我们还要有计划、有重点的每年建设35门校级精品课程;制作一批质量高、推广价值大的多媒体课件课程,使必修课的多媒体授课比例达到30%以上;用35年的时间,力争形成“课程覆盖面广、课程内容先进、课程资源丰富、选课机制健全” 的校级、省级精品课程体系。

其次,实施校级名牌专业评选工程。我们的专业建设规划是:到2010年本科专业总数要达到40个,专科专业控制在20个左右。目前,我们现有本科专业28个。但是,对照省级名牌专业的申报条件,我们还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我们要有紧迫感,要有责任意识,要在认真制定专业建设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大新专业建设力度,逐步办出专业特色。学院计划按照本科教学评估的要求,每年资助35个校级名牌专业;到2010年要实现省级名牌专业零的突破。

其三,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基础,制定并实施优势学科建设规划。在本科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我们已经对相近专业的课程进行了整合,部分实现了学科之间的互补和沟通,这无疑有利于我们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构筑学科基地,汇聚学科队伍,营造学术氛围”。但是,目前我们的课程整合以及相关的人员归口问题还不彻底。对此,中层干部的认识首先要到位,服从大局,积极配合;其次,教务和人事部门要密切配合,在最短的时间内按照《黄淮学院关于实施课堂准入制度的规定》完成对课程和人员的整合。我们开展学科建设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实际,发挥基础教育优势;开拓创新,建设新的学科群略。具体做法是:改造老牌专业,适应市场需求;发展交叉学科,形成个性优势;培育新兴学科,占领学科前沿。各系(院)领导务必要把学科建设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认真思考,统筹安排,把握时机,切实把课程设置同专业申报、学科建设密切结合起来。没有课程的整合,专业特色就得不到彰显;没有人员的归口,学科队伍就难以形成;没有专业的支撑,哪来学科方向?没有学科方向的高校,就是将要被淘汰的高校。因此,我们应该从生存的高度去看待学科建设问题。

(四)深入开展教研活动,加强高教改革研究

1、切实抓好教研室活动,针对我们的实际,开展有的放矢地探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研活动的开展要做到有计划、有落实、有总结,真抓实干,注重实效。坚决避免流于形式、应付差事的现象出现。学校将大力支持教研室活动,并对教研活动成效显著的教研室和相关系(院)给予特殊的经费资助。

2、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思想的培训。邀请一些省内外知名高校的名人、专家和学者来讲学,各系(院)要针对本部门的具体情况,有目的地邀请专业学者对全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开展本科教育思想的培训;从而提高我们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达到本科教学的要求。

3、积极开展高等教育教改课题研究。目前,我校已经立项的高教教改课题共31项,其中省级课题11项,校级课题20项。从题目看,这些课题基本上是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而申请的,有针对性,实用性强。因此,我们特别关心这些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情况。与此同时,还要在更高的层次上争取高校教育改革研究项目,使我校的教改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4、设立教研、教改研究专项基金,鼓励和资助教师和干部积极参与教学和教改研究,力争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研究、创新教育研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第二课堂实施方案研究、实验教学改革研究、专业建设学科建设研究、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研究等领域取得一批效益显著、实践性强、易于推广的教学研究成果,并应用到实际教学工作中。

(五)狠抓教学质量  培养合格人才

1、培养优秀教师。三年一个轮回的优质教学大奖赛活动,目前已经进入第三年。这项活动的主旨是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选拔优秀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并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今后,这项活动要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公正、公平、公开,通过人人参与,选拔优秀教师,实现普遍提高。敬业奉献是教师的美德,但我们不能只讲奉献,还要让我们的优秀教师在晋职晋级上享受优先待遇,在经济上得到实惠。因为,他们是教学质量的载体,是我们的脊梁,是我们的根基,是我们的希望和未来。

2、改革课堂教学。顺应高等教育的新形势,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一是要整合课程教学内容,建构新的课程体系;对旧的教学内容,不要敝埽自珍;对新的教学内容,要及时吸纳。只有不断的吐故纳新,我们的教学内容和课程结构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二是要改革课堂教学手段,拓宽知识传授途径;传统的教学手段,有优势也有不足,我们应该及时而有效的改良它,以顺应信息化教育趋势。三是要加大实践教学力度,突出人才能力培养。我们的教学要大力倡导重基础、重实践、重技能的教学过程,加强实践环节,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社会竞争能力的培养,强化了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促进了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3、开展技能大赛。坚持“以人为本”和“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加强素质教育,突出专业基础,实施能力培养。要围绕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学业技能和素质技能大赛,比如,英语技能大赛,计算机技能大赛,科技制作大赛,综合素质大赛等等,既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培养的教学必需,也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措施。

4、构建培养模式。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兴特色”的原则,以建设合格本科为准绳,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和探索,科学确定我院各专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力推进因材施教,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把拓宽专业口径与柔性专业方向有机结合起来,强调跨学科门类、跨专业、跨系(院)选修课程,构建能反映出我院特点的、先进的、科学的、结构合理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各职能部门和相关系(院)应积极主动的行动起来,群策群力,扎实工作,切实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高水平、能创新、有潜力的具有黄淮学院特色的人才品牌。

(六)稳定招生数量  适度发展规模

招生工作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源头活水,生源的数量规定着学校的规模,生源的质量关系着学校的命运。

作为一所新升本的高校,由于自身存在着硬件和软件建设方面的薄弱环节,在一定的时段里,要想完全满足本科教学的要求甚至还存在着问题。所以,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贪大求全,而必须承认并正视现实,在招生数量稳中有升、办学规模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一方面积极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要有经营学校的理念,使办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高。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最近几年里,我们每年的招生数量会基本上控制在50006000人之间。在招生计划的制订上,不搞平均分配,而是要遵循几个原则:第一,本科专业为主,专科专业为辅的原则。随着本科层次专业和学科建设的发展,到2010年,本、专科所占招生计划的比例分别应为80%20%。第二,学科群落为主,孤立专业为辅的原则。高等学校社会效益的增长点与一个学校的专业设置、学科建设关系密切,一个优势学科往往可以提高一所高校的整体社会声誉。所以,我们要准确把握专业群落,看准学科增长点,并在计划分配、资金投入、队伍建设等一切方面给与特殊的扶植,以促进我们的优势专业和特色学科尽快“长大成人”。第三,优势专业为主,劣势专业为辅的原则。专业优劣的判定标准基本上是量化的,如考生的一志愿报考率、报到率,毕业生就业率、考研率,师资队伍结构、基础设施状况以及教学质量等等,都是判定专业优劣的依据。

(七)扩大国际合作  凝聚办学特色

继续加强国际合作办学,对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在引进、吸收、消化、扩大、创新上狠下功夫。要进一步增强国际意识,逐步使我校的培养模式实现与国际接轨。实施部分专业的部分学生直接进入国际学院学习的策略,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和体验到不出国的留学,从而在更大范围内把引进的优质教育资源与我校实际结合起来,实现引进资源的本土化,并逐步扩大国际合作办学事业在全校乃至全省、全国的影响,力争做到中西结合,为我所用,形成自己的特色,变成我们的优势,凝聚为我们的优势。

(八)立足评建工作  强化责任意识

2003年,教育部开始实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制度”,这是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2007年教育部又更大的范围内实施“质量工程”,2008年,我们的第一届本科毕业生将走出校门,与此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即将到来的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迎评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因此,我们必须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不折不扣的按照评估要求开展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在此,我谈三点意见:

第一,分解评估指标,明确评估责任。首先,要对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8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和43个三级指标进行详细的分解。对各级指标所涉及的单位和部门要明确到具体责任人。其次,要对评估指标进行认真的学习、解读和研究,准确把握评估指标的观测点和具体要求,从而明确我们存在的差距和今后几年教育教学工作的着力点。再次,要把省内外已经通过评估的一些高校的成功经验借鉴过来,为我所用。

第二,成立评建机构,加强组织领导。为了更有效的保质保量地完成这项系统工程,我们必须及时地成立相对独立的、专门的组织机构,抽调一批精兵强将,肩负起迎评工作的领导、组织责任,统筹安排工作,严格实行“一把手”责任制,进行目标管理;建立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负责、层层落实的工作制度,将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作为责任人及其单位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使全校上下每一个人的力量得到尽力发挥,每一级组织的功能得以充分体现,抓着迎评机遇,切实推动学校各项工作上水平、上台阶、规范化、科学化。

第三,理顺几个关系,贯彻评建结合。教育部对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当然,这也是我们迎评的指导思想。迎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要做好这项工作,我们必须从学校的实际状况出发,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同时我们还要正确处理好几个个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的关系。硬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硬”指标,软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硬”指标,而软件建设往往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其实二者同等重要,不能厚此薄彼。二是正确理解日常工作与迎评工作的关系。日常工作是迎评工作的组成部分,我们要把一切工作都纳入迎评的轨道,必须本着有利于评估的原则来安排和开展工作;利不利于迎评是衡量工作成绩高低的标尺。三是正确看待过程和结果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按照评估的要求去建设,因为那是一个底线;但我们的建设绝不仅仅是为了迎评。评估很重要,但提高综合办学实力、实现质量立校的理想、赢得良好的社会声誉,那将是我们更加梦寐以求的远大目标。

老师们,同学们,同志们,目前,我校正处于起步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面前的困难还很多,任务还很重。但是,只要我们心存主人翁的高度责任感,只要我们发扬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优良传统,只要我们胸怀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胆略和气度,我相信,有大力支持我们的上级领导,有历经考验的首届班子,有爱岗敬业的教职员工,我们就一定能实现建设一所特色鲜明合格的本科高校的目标。美丽的蓝图已经绘就,胜利的明天在等待着我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再接再厉,用我们的智慧和汗水去谱写黄淮学院更加灿烂的新篇章!

谢谢大家!

 

 

核发:admin 收藏本页